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:晶合集成)正式登陸科創板,發行價為19.86元/股,盤中一度漲至23.86元/股,漲幅達20.14%,市值逾400億元。
截至午間收盤,其股價回落至19.87元/股,相比發行價漲幅達0.05%,總市值為398.62億元。
招股書顯示,晶合集成此次IPO擬募資95億元,有望成為2023年內截至目前募資額最高的新股。
(資料圖片)
其中,49億元用于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先進工藝研發項目,31億元用于收購制造基地廠房及廠務設施,1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。
圖源:招股書
背靠“最強風投”國內排名僅次于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
資料顯示,晶合集成主要從事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,致力于研發并應用行業先進的工藝,為客戶提供多種制程節點、不同工藝平臺的晶圓代工服務。
公司目前已實現150nm至90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量產,正在進行55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風險量產,所代工的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液晶面板、手機、消費電子等領域。
從晶合集成股東名單看,其控股股東為合肥建投,合計控制晶合集成52.99%股份,而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%的股權,系公司的實際控制人。
合肥建投素有“最牛風投機構”的美名,扶持了包括蔚來、京東方、維信諾等在內的眾多中國戰略新興產業公司,使合肥從一個長三角區域的邊緣城市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中心地帶。
據TrendForce統計,2022年第二季度,在全球晶圓代工企業中,晶合集成躋身全球前十,營業收入排名全球第九。
圖源:TrendForce
另據Frost&Sullivan統計,截至2020年底,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、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第三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(不含外資控股企業),僅次于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。
然而,晶合集成實現150nm-90nm制程節點量產,正在進行55nm制程技術平臺的風險量產,與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相比,在制程節點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。
細分賽道處于龍頭地位今年一季度將虧損
招股書財務數據顯示,2020年至2022年,晶合集成營業收入分別為15.12億元、54.29億元、100.51億元;其歸母凈利潤則分別為-12.58億元、17.29億元、30.45億元。
圖源:招股書
受益于全球晶圓制程產能的持續緊缺,晶合集成2021年營收同比暴增258.53%,凈利潤更是實現了從虧損12.58億元到盈利17.29億元的大逆轉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招股書中提示了公司業績可能下滑的風險。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,受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,晶合集成晶圓代工行業景氣度下行,其2022年第四季度單季虧損,且預計2023年一季度仍將虧損。
待后續市場供需平衡之后,晶合集成的業績能否繼續維持也仍是一個問題。
從營收來源來看,晶合集成絕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DDIC工藝平臺晶圓代工,在2020-2022年的營收當中的占比分別高達98.15%、86.32%和71.24%。
圖源:招股書
從不同節點制程工藝所貢獻的營收占比來看,90nm一直是晶合集成收入占比最高的制程節點:
截至2022年底,晶合集成55nm實現營收僅為3912萬元,占比僅為0.39%,而90nm制程營收則為52.12億元,占總體營收比例達到51.99%。此外,其110nm的對應營收則為31.65億元,占比為31.57%。
圖源:招股書
拓寬自身能力邊界布局多種產品賽道
除了面板顯示驅動芯片,晶合集成也在不斷拓寬自身能力邊界,布局多種產品賽道。
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,晶合集成攜手集創北方獻上96塊雙面屏組成的巨型“雪花”,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與中國科技的完美結合。這場視覺盛宴見證了中國顯示技術的再次騰飛,也在國內顯示技術發展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在車規級CIS領域,晶合集成開啟車規級芯片代工業務,并與思特威簽訂了深度戰略合作協議,晶合集成此前預計2022年底公司車用芯片可達5000片/月。
全力布局車規級芯片,晶合集成聯合本土車載上下游企業簽署產業鏈合作備忘錄,搭建起“芯”“車”協同發展產業生態圈,推動車用半導體產業鏈、供應鏈配套協作,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發展。
招股書顯示,晶合集成主營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,已涵蓋DDIC、CIS、MCU、PMIC、E-Tag、Mini LED以及其他邏輯芯片等領域。
晶圓代工巨頭科創板聚首
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行業起步較晚,但增速較快,過去5年的市場規模增速達到了17%,高于全球增速的8%。
受益于晶圓制造國產替代紅利,最近2-3年已經成為晶圓制造廠登陸資本市場的窗口期。自2020年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,晶合集成緊隨其后,此外華虹半導體也轉戰A股,擬沖擊科創板上市。
同時值得注意的是,由中芯國際持股、國內規模最大、技術最先進的MEMS晶圓代工廠中芯集成,預計于本月中上旬上市。
晶圓代工廠的密集上市意味著部分環節的技術逐漸成熟,部分領域正在加速融資擴產。若華虹半導體成功上市,中國大陸的晶圓制造巨頭將在科創板聚首。